防曬 別迷信高係數產品

入夏以來氣溫屢創新高,頂著當頭烈日,許多人懂得擦防曬乳液保護皮膚,只是,市售防曬品標示的防曬係數,如SPF48、SPF50等,是否真的「夠力」?

衛生署藥檢局第一組第一科科長黃明權表示,防曬品的標示中,SPF是針對紫外線B光(UVB),PA是針對紫外線A光(UVA),民眾選擇防曬品時,不必迷信數值太高的產品,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產品即可。

黃明權表示,每個人皮膚曬紅的時間不一樣,容易曬紅的人,選擇的防曬係數可能要高一些,不易曬紅者自然不必盲目追求高係數產品,以免花了冤枉錢,又對皮膚造成不必要的負擔。事實上,美國規定防曬係數超過30的產品,只能標示30+,日本最高可標示到50+,用意就是避免民眾迷信高係數產品。

藥檢局此次以真人測試防曬效果,僅針對防曬係數SPF值,至於另一種標示防曬品對紫外線A光防禦能力的PA值,因為必須測試皮膚曬到黑的程度,實驗上較困難,且國際社會對PA值的測定法也尚未達成共識,這次並未進行。

一般而言,紫外線B會曬傷、曬紅皮膚,紫外線A會造成皮膚粗糙、乾燥、角質化、凹陷、彈性減少等傷害,殺傷力比起紫外線B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基本上,PA值的標示也是根據有保護和沒保護的皮膚,以其曬黑的時間比值而訂,它只分為3級,從1個+號到3個+號,+號愈多,防禦能力愈強。

藥檢局除了測試防曬品的防曬係數是否屬實外,也將建立國人的皮膚最低致紅劑量(MED)資料。黃明權表示,過去美國、日本、歐洲各有不同的防曬係數測定法,但最近國際上已經統一了,此實驗完成後,或許台灣就能比照國際標準,公告符合國際潮流的防曬係數測定法。